湖南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朱永华
岁岁清明,今又清明。
随着清明节的临近,各种关于清明节的“说法”不绝于耳,充斥坊间和网络。如清明节不能祝福节日快乐;祭祀扫墓只能“前三后四”,即清明节的前三天和后四天适合扫墓祭祖,其它时间不好;还有人搬出“老黄历”:某天是适合祭祀的,某天虽然适合祭祀,但是“时辰”不对也“不宜”。
其实,不光是清明节,包括端午节、春节等传统节日,每到一定时间节点,总有一些似是而非、混淆视听的说法出笼。如果不加以科学甄别,很容易被带节奏。笔者以为,对于种种误传流言,把握两点即可。
一是去伪存真、识其真意。流传于世的各种传统节日,一般都有着悠远的历史和丰富曲折的发展变化过程。而其演变至今,总有着被社会广泛认可的核心意义。例如,清明节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春秋时期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清明节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户外活动的习俗。往后,人们在清明节这天扫墓,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这才是清明节在今天的核心意义。
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传统节日活动是一个辗转发展的社会活动,又打上了地域文化的深刻烙印。它区别于军事行动,也不是科学技术研究或生产活动,它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并不是那么要求“精准”,而是丰富而边界模糊的,没有必要严苛地遵循“古训”。时移世易,这些“古训”或“制度”本属于难以精准追溯,严苛遵循更是没有必要。例如,按照古制,祭奠先人在时辰、程序、祭祀用品等方面有严格要求;古人在父母去世后还有守孝三年的“规矩”。试想,今人如果刻板地遵循“旧制”可能吗?因此,在开展传统节日活动方面,只要懂得其核心要义,不曲解“误读”,就行了。
于清明祭祀一事,只要心存善念,持有对先人、革命先辈的敬诚之心,祭祀活动在遵守法律、注意安全的基础上,完全可以形式各异而行动自处。听信各种不实流言而瞻前顾后,只能是画地为牢、庸人自扰!
责编:许敏
来源:芷江融媒体中心
梁志平专题调度全县自然资源规划用地工作
梁志平主持召开县委财经委员会(扩大)会议
九届县人民政府2025年第11次常务会议召开 梁元和主持
梁志平在新店坪镇督导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重点工作
利亚德集团捐赠仪式在芷江举行
梁志平主持召开县委常委会(扩大)会议暨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
梁志平主持召开县委常委会会议暨县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
2025年全国科普月(怀化)主场活动暨中国流动科技馆湖南区域换展怀化站集中启动仪式在芷江举行
下载APP
分享到